那些经典的纪录片,和您的学校与课堂有什么关系?(附18部经典好片)
1922年10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标志着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又一次大跨步革命。从此以后,资讯的获取更加便捷,新闻的采集、加工、发布走向集约化,大量内容以其更加逼近现实的深度,史无前例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纪录片”。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那些经典的纪录片,和您的学校与课堂有什么关系。
好的纪录片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已故美国著名影评人、剧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伊伯特在评价纪录片《篮球梦》的开篇说道:“(这部影片)带着我们、摇晃着我们、促使我们,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周围的世界,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已触及生活本身。”“触及生活本身”,正是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思考的纪录片最明显的特质。
视觉的震撼、听觉的愉悦、思想的深邃,再配以简洁、优美的旁白……无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还是想深入了解历史、人文的中学生,优秀的纪录片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历史、政治题材的纪录片,国内从先秦到近代(CCTV出品的我国历朝历代系列专题片),国外从古罗马到现代(BBC出品的各国历史纪录片)已有非常丰富的素材,老师们只需根据课程进度挑选带进课堂即可,在此不一一详述。今天,我们特意梳理了几部能让课堂更加生动的科学、生活、心理学等方面的纪录片,片中通俗易懂的讲解风格,说不定也能让老师们有所启发。
不过,如果将纪录片作为课堂知识点的补充或延伸,建议老师们将视频片段控制在5分钟以内,否则时间太长会导致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
生命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人的本性与价值。它的核心目标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从根本意义来说,生命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
1. 《人体奥秘》<Inside the Human Body>(2011)
适合年龄:8岁以上
“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人类会打嗝,长有人中,都和鱼类有关,你知道吗?”
BBC2011年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人体奥秘》(共4集),首次清晰呈现了人类胚胎从一个月到10星期这阶段中的面部形成过程。《人体奥秘》系列从细胞出发,第一次用技术手段“跟拍”了人类体内的神奇运作,不少片段都能为生物课堂提供生动的素材。
从更完整的“人”的角度而言,BBC在1998年推出的《人体漫游》和Discovery于2005年出品的《人体奇航》也独具特色。
2. 《人体漫游》<The Human Body>(1998)
适合年龄:7岁以上
“孩子,你觉得‘生命’是个什么东西?”
《人体漫游》用7集的篇幅分别探究人生的不同阶段,从生命的诞生、婴儿成长、青春期、由怀孕至分娩、晚年、以及面对死亡这一最后的旅程,全部采用真人真事的拍摄手法。用旁观者的视角去看我们的身体,一同体验生命的奇迹,讲述一段了不起的“生命物语”。
如果《人体奥秘》(2011)是以细胞级别的微观细节引人入胜,那《人体漫游》(1998)则用记录“人的一生”来证明:生命的奇迹在于不停地改变,为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而改变、奋斗,从出生到最后一刻都是如此。
3. 《人体奇航》<2005>
适合年龄:13岁以上
“男孩和女孩到底有什么区别?”
“家里有弟弟、妹妹的小朋友,你记得妈妈怀孕时的样子吗?”
Discovery频道出品的《人体奇航》系列专门为美国青少年拍摄的性教育专题纪录片,系列分为《男女构造的差异》《从受孕到分娩》《性的生理秘密》三集。该系列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核磁共振技术透视人体内部,展现人类异性的差别,以及女性受孕、分娩的过程。
由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和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疏离渐渐引发了孩子们的一些问题:比如孤独、焦躁、易怒。为克服这类“自然缺失症”,近几年,自然教育也在国内推广开来。以形式而言,自然教育,就是以大自然为师的教育。
1. 《自然神奇》
适合年龄:3岁以上
“如果陆地上所有的动物都参加一场长跑比赛,知道最终谁能夺冠吗?——只可能是人类。”
《自然神奇》系列为CCTV出品,从动物到植物、从天空到海洋,基本覆盖了全球范围。每集24分钟左右,加上纯正的普通话旁白,作为小学课堂的自然科普素材再合适不过。
2. 《微观世界》<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1996)
适合年龄:3岁以上
“你讨厌虫子吗?其实,它们才不理你讨不讨厌呢。”
高楼大厦,地球甚至宇宙都看过了,这部拍摄时间长达15年的《微观世界》又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在片中,平时避之不及的虫子展现出另一种和谐的美感,变得不再恐怖了。在昆虫世界里,你会发现毛毛虫的毛竟然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恳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滚着粪球;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开辟出自己的餐厅……原来,这个维度的世界也如此奇妙。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被官方确定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二。当然,支持科学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在此之前早已是各中小学的传统。
1. 《超级无敌掌门狗:发明的世界》<Wallace and Gromit's World of Invention>(2010)
适合年龄:4—10岁
“以前有人说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因为懒,完全错了,我们只是想节约精力去完成更多的事,即使那件事可能有点无聊。”
《超级无敌掌门狗》是英国家喻户晓黏土动画片,2010年,BBC ONE制作并播出了由掌门狗和它的主人一同主持介绍各种发明的动画科普纪录片《超级无敌掌门狗:发明的世界》(共6集)。吃苍蝇的钟表、可以自动行走的海滩PVC管、新型水肺……可爱的掌门狗也以它独特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家和发明。
值得一提的是,本系列还介绍了一些新潮怪异但没有意义的愚蠢小发明。通过展现“思路——发明——验证——成果”的过程,科普了很多有趣的知识,是一套绝好的儿童科学启迪动画片。
2. 《啊!设计》<Design あ>(2011)
适合年龄:8岁以上
“你知道是什么情况下,人类造出了第一把伞柄是勾状的伞吗?”
“你每天背着的书包,你觉得它还可以怎么改一改?”
说到设计,日本的平面和工业设计属世界顶尖水平是公认的。2011年日本NHK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啊!设计》节目,从这节目可以看出日本国内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深入。严格来说,这节目并不是纪录片,此处仅以节目的纪实风格和借鉴意义作为推荐理由。
除了漫谈、访谈环节,节目中几乎没有旁白,以最直接的影响,让小朋友对常见的生活物品充分感知。由于节目本身由知名设计师担任艺术总监,所以看似平常的几个版块,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启了小朋友的设计思维。难怪,节目播出后在成年人中也大受欢迎。
3. 《生活科技大解密》<How Do They Do It ?>(2006)
适合年龄:10岁以上
“孩子们,知道怎样的一个小技巧,就能使电饭锅煮好饭的时间节省20%吗?”
和《啊!设计》启发常见物品的设计思维相比,Discovery从2006年开播的《生活科技大解密》更直观地介绍了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事物的运作原理:世上最快的电梯、最昂贵的巧克力怎么造出来的?喷气机循环再造可以变成手机;一滴从喷墨打印机喷射出来的小墨点,温度竟比太阳热力更高。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生活用品,所包含的科技奥秘令人惊叹。
财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时,更提醒着我们,儿童时期的财商教育有多么重要。财商教育从儿童开始在国外已是共识。
1. 《货币》(2012)
适合年龄:12岁以上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土豆和牛肉都是最快的,那它是土豆、牛肉全部自己生产收益大,还是只专心生产其中之一,其余通过贸易得到收益大呢?”
从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到25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从5500年前隐藏的最早的货币历史,到250年前工业文明的到来,从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到今日国际货币体系的再重建……货币从最初的起源、到局部的通行,从站在国际贸易的制高点,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根源性的课题。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CCTV出品的《货币》,正是带着这些疑问,和观众一起进入货币的世界。
2. 《公司的力量》(2010)
适合年龄:15岁以上
“如果要成立一家公司,你会选择你的好朋友,还是普通同学合伙?”
同样为CCTV出品,《公司的力量》是国内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
3. 《黑金》<Black Gold>(2006)
适合年龄:15岁以上
“一杯普通咖啡卖30元,你觉得咖啡产地当地人认为它值多少?——30美分,不到2元人民币。”
这是一部略显沉重,但对于想了解经济学或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是不该错过的纪录片之一。它讲述了一杯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种植者手中通过交易来到你杯子里的过程。从片中可以对咖啡这条完整的产业链、贸易、贸易不公、WTO的作用进行最直观的了解。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有调查指出,3—12岁,是情商形塑的关键期,孩子85%—95%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12岁以前形成的。
1. 《成长的秘密》(2011—2014)
适合年龄:3—12岁
“有一天孩子们会明白,心理上把父母推得越来越远,就是长大。”
《成长的秘密》是中国首部长时间连续记录儿童生活的故事纪录片,首部揭示儿童成长秘密的心理纪录片,首部帮助家长认识儿童的教育纪录片。
《成长的秘密》记录的都是发生在真实环境里的真实故事:一个五岁男孩天赋的领袖气质以及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一名四岁女孩穿越冬夏,每天坚持的友情等待;一位五岁女孩与两个男孩微妙的童年友谊;一名两岁男孩总是悄悄地尝试出人意料的动作——把小朋友的鞋子放进比他还高的垃圾桶……2012年到2014年,跟踪记录同一群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新生活的《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相继播出,都聚焦了中国儿童在当下教育环境中的现实状况。
2. 《我是中国的孩子》(2016)
适合年龄:3—12岁
第一集 磊磊的烦恼 鄂伦春族
第二集 苏涵的山康节 布朗族
第三集 我的足球我的班 纳西族
第四集 帕米尔的舞蹈精灵 塔吉克族
第五集 我和狗狗过苗年 苗族
第六集 马背上的少年 蒙古族
早在1992年,一套从儿童视角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童书《我是中国的孩子》推出市场后,当时就引起了不少孩子共鸣。2016年,以此为创作蓝本的同名纪录片,也开辟了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新视角。
《我是中国的孩子》讲述了少数民族孩子的真实成长故事,或有趣或感人,或引人深思。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下,一个个可爱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既是自己,也是这个时代,他所代表的民族同龄孩子的缩影。通过孩子们的足迹,不仅能够饱览各民族聚居地的优美景观,了解他们的独特文化,同时他们纯真的梦想,勇气、好奇、喜怒哀乐的小情绪也都一览无余。
3. 《浮生一日》<Life In A Day>(2011)
适合年龄:10岁以上
“孩子们,愿意写一篇文章,告诉老师‘今天你过得开不开心’吗?”
这部纪录片唯一的主题是:2010年7月24日那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发生了什么。主创团队收到了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0多段短片,总时长超过4500小时。最终,主创们选择了其中的1125部,剪成95分钟的成片。
“今天我过得不算开心,不知道地球上其他角落的人过得怎么样呢?”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想过的问题,而《浮生一日》就是各地的人们给出的一个答案。
时下有不少这样的现象:由于缺乏清晰目标,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发现,曾以为前途无限的热门专业自己并不喜欢,因此想换专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才知道别人眼中的高薪高位并不适合自己,因此无比沮丧……如果学生早一点明确自己的生涯,朝着力所能及的方向前进,梦想是否更清晰可见一点?
或者简单地说,让学生明白“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或条件允许我干什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这就是生涯教育。
1. 《人生七年》<7 UP>(1964—)
适合年龄:7岁以上
“孩子,你希望10岁、15岁、20岁……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1964年,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家庭。此后每隔7年,纪录片导演都会重新采访这些孩子,听他们畅谈梦想、畅谈生活。
从孩子们7岁时脸上的天真无邪,到成年后被现实打磨的神情,片中所有内容都是真实呈现。而这种真实,足以令人震撼,足以令人思考。抛开本片中人物的社会背景,他们长达几十年的生活中选择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变成什么样,是关于生涯、关于人生最直观的教材。
2.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Two Million Minutes: A Global Examination>(2008)
适合年龄:12岁以上
“如果提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遭遇的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
所谓“两百万分钟”,大体上是美国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学习时间(美国高中阶段为4年,若与中国相比,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本片跟踪对比了美国、中国和印度各2位,共6位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试图探讨三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各自文化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教育标准是如何被学校、家庭和学生所接受,学生自己、家庭、学校又是如何看待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的。影片中,美国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中国、印度的学生大相径庭,却又有各自无法摆脱的时代、家庭烙印。
3. 《职业人的作风》<仕事の流儀>(~306回)
适合年龄:10岁以上
相扑、演员、料理大师、动画导演、配乐师……如果想了解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和各个行业的风貌,NHK播放了多年的《职业人的作风》系列纪录片不可错过。他们对于所从事事业的认识、遭遇的瓶颈、突破自己的方法,也都值得一看。
4. 《行行出状元》<Dirty Jobs>(2005—)
适合年龄:7岁以上
和NHK《职业人的作风》里高大上的职业相比,每天,同样会有一些普通人做着微不足道,甚至没人愿意做的工作,《行行出状元》的主持人,就在片中成为他们的学徒,向观众介绍这些行业、劳动者,并亲身参与其中。从动物园兽笼清洁工到尸体清理员,从垃圾回收员到下水道检查员,从养猪场清理员到化粪场工人,你能想到的行业主持人都做了。
作为补充材料或知识延伸,纪录片片段不宜过长,如果刚好想启迪学生对于人生、生命、社会、历史的思考,老师们大可以放开顾虑,跟孩子们来一堂纪录片观赏、探讨课。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编:刘超
—End—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杂志】